为什么能拿住亏损的股票却拿不住赚钱的股票?

大发计划在线网站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为什么能拿住亏损的股票却拿不住赚钱的股票?
发布日期:2025-08-06 23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散户 “拿住亏损股、拿不住赚钱股”本质上是人性心理偏差与交易行为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,背后涉及行为金融学、心理学等多个维度的深层逻辑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:

一、损失厌恶:对 “亏损” 的痛苦感远大于 “盈利” 的满足感

行为金融学中的 “损失厌恶” 理论指出: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受,强度是同等收益带来满足感的 2-3 倍。这种心理偏差直接影响散户的决策:

面对亏损时:散户会本能地拒绝接受 “已发生的损失”,因为承认亏损意味着 “错误被证实”,会引发自责、懊悔等负面情绪。此时,他们更倾向于 “拖延止损”,寄希望于股价反弹 “回本”,甚至会自我安慰 “只要不卖就不算真的亏”,陷入 “越亏越拿” 的循环。

面对盈利时:盈利带来的满足感较弱,且容易被 “利润回吐” 的恐惧覆盖。散户会担心 “不及时落袋,涨上去的利润会跌回来”,从而急于 “止盈离场”,哪怕此时股价可能仍有上涨空间。

二、锚定效应:被 “买入价” 绑架的决策

散户买卖股票时,常将买入价视为 “锚点”,以此判断盈亏:

亏损时:股价低于买入价,散户会将 “回到买入价” 视为 “解套目标”,锚定在 “不亏即赚” 的心理预期上。此时,哪怕股价持续下跌,他们也会坚持 “等回本就卖”,拒绝接受 “低于成本价卖出” 的现实(本质是不愿承认决策失误)。

盈利时:股价高于买入价,锚点变成 “当前利润”。一旦股价出现小幅回调(哪怕仍在盈利区间),散户会担心 “利润缩水”,甚至恐惧 “从赚变亏”,从而触发 “落袋为安” 的行为,忽略股价的长期趋势。

三、缺乏明确的交易计划:凭 “感觉” 而非 “规则” 决策

多数散户没有预设止盈止损规则,交易全凭情绪驱动:

止损缺失:买入股票前,很少明确 “跌到多少必须卖”。亏损时,缺乏纪律性,用 “长期持有”“价值投资” 等借口自我合理化,实则是逃避决策。

止盈模糊:盈利时,也没有 “涨到目标价才卖” 的计划。股价稍涨就患得患失,被短期波动牵着走,最终在 “小赚即安” 的心理下提前离场。

反观机构投资者,通常有严格的止盈止损模型(如基于估值、趋势、波动率等),决策不受情绪干扰,因此能更理性地持有盈利标的、及时止损亏损标的。

四、心理账户:对 “未实现收益” 与 “未实现损失” 的双重标准

心理学中的 “心理账户” 理论认为,人们会对不同来源、不同状态的资金建立单独的 “心理账户”,并采用不同的决策逻辑:

亏损股:被归入 “未实现损失账户”。散户会下意识避免 “关闭这个账户”(即卖出),因为关闭意味着 “损失被确认”,会引发强烈的挫败感。

盈利股:被归入 “未实现收益账户”。关闭这个账户(即卖出)能带来 “收益落袋” 的满足感,哪怕此时卖出可能错过更大收益,散户也更倾向于 “锁定快乐”。

五、过度关注短期波动:放大情绪干扰

散户普遍存在 “高频盯盘” 的习惯,短期股价波动会被无限放大:

盈利时:每一次小幅回调都会刺激神经,担心 “煮熟的鸭子飞了”,最终在焦虑中卖出。

亏损时:长期下跌后,散户可能从 “焦虑” 转为 “麻木”,甚至产生 “破罐子破摔” 的心理,放弃关注,被动持有。

总结:本质是 “逃避痛苦” 与 “追求即时满足” 的人性本能。

散户的行为本质上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在投资中的体现:面对亏损,用 “拖延” 逃避痛苦;面对盈利,用 “落袋” 追求即时满足。而投资盈利的关键,恰恰需要反人性 —— 对亏损 “及时止损”(接受痛苦),对盈利 “耐心持有”(延迟满足)。这也是散户与专业投资者的核心差距之一。